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中心

法治护航丝路,青春共筑未来 西北政法大学第二届中国—中亚学生法律文化研习营开营

  • 来源: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 发布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02
  • 浏览量:


 

 

初冬时节,丝路起点再谱华章。11月24日下午,西北政法大学第二届中国—中亚学生法律文化研习营开营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满天星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中亚机制第一副秘书长柯依舍巴耶夫·哈比特、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王海波出席开幕式,校党委书记赵万东致开幕辞并宣布开营,校长范九利出席,副校长张荣刚主持活动。陕西省委外办、陕西省司法厅、“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等单位领导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五所高校的44名师生代表与我校200余名中外学子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开营仪式在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柯依舍巴耶夫·哈比特在致辞中表示,本届研习营以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和《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指引,依托西北政法大学在区域法律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坚实基础,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一带一路”倡议等议题,通过专题讲座、实务参访、文化互鉴等形式,推动青年法律人才交流,希望各国学员在研习中拓展视野、增进友谊,为构建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赵万东对远道而来的中亚三国师生表示欢迎。他指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弘扬“中国-中亚精神”的时代背景下,深化法学青年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对于夯实区域法治认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治秩序具有深远意义。他强调,青年是法治未来的希望,是文明对话的使者,期待本次研习营能成为激发学术思想、锤炼实践能力、厚植世代友谊的重要平台。学校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面深化与中亚伙伴在法治比较研究、高端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师资交流与协同创新、法律查明与司法合作平台共建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将研习营打造为区域法治互鉴与人才共育的高地,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主任贾帕科夫·萨布尔江指出,研习营为区域青年法律人才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将有效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度合作。吉尔吉斯斯坦阿拉巴耶夫国立大学学生艾佩里·乌苏波娃在发言中援引中吉两国共同的文化记忆,表达了学习中国法治智慧与体验传统文化的热切期待。我校法学+俄语联合培养项目学生邢梦彤则从法学与俄语复合培养视角,阐释了语言能力在推动区域法治协同中的重要意义。师生一致表示,将充分把握此次研习契机,通过专业研讨与文化对话,共同搭建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法治协作与文明互鉴的理解之桥。

仪式期间,中外学生联袂奉献了精彩的文化盛宴。中外学生表演的汉服秀、各国舞蹈、歌曲等节目,展现了中国和中亚各国传统文化和深厚文明底蕴,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动人魅力。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我校与中亚五校代表及北京浩天(西安)律师事务所共同签署了《中国—中亚学生法律文化互鉴合作机制协议》,标志着交流合作迈向机制化、规范化新阶段。  

 

 

随后,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王海波为五所中亚合作院校颁发“友好院校奖”,表彰他们长期以来深耕中国—中亚教育法治交流,以务实合作搭建文明互鉴桥梁、以真诚携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突出贡献。

 

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与嘉宾共同栽种象征友谊的“中国—中亚法律文化互鉴同心树”。期间,中亚师生一行赴校史馆、习近平法治思想 “三进” 成果展览馆、模拟法庭及法学实验实训中心参观考察,通过实物史料、成果展示、实景体验等多元形式,全面了解学校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论创新实践及实训教学体系,深刻体悟中国特色法治教育的鲜明特质与育人理念。

 

西北政法大学第二届中国—中亚学生法律文化研习营为期七天,期间将举办学术专题讲座、实务机构参访、中华文化体验、中欧班列一线行等多项活动。本届研习营聚焦青年法律人才培养与区域法治合作深化,以多元活动搭建实践交流平台,在提升青年学子专业能力的同时,推动中国与中亚青年增进文化认同、凝聚法治共识,为区域法治合作的长效发展培育后备力量、厚植民意基础,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的青春活力与法治智慧